《打通生醫創新最後一哩路:技術之外,更需要商品化人才》

 


 

 

當我們談生醫創新時,目光常常集中在技術突破與研發亮點,像是嶄新的檢測平台、突破性的蛋白標靶、或 AI 輔助診斷模型。然而,真正將技術推向臨床與市場的關鍵,其實在「讓技術落地」的能力與團隊

這個過程所需的不只是創新,而是製程設計、法規符合與行銷策略三位一體的整合工程。而這背後的推手,不是設備,不是資金,而是具備轉譯實力與商品化視野的跨域人才

 

 生醫新創表面熱,落地成功率卻偏低

台灣的生醫創新生態在近年持續升溫,政府積極補助技術研發、創業競賽與獎項百花齊放、校園內新創團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。從新創展會、科技部的「未來科技獎」,到 TFDA 認證的逐年遞增,我們不缺創意與投入。

但當我們從商品化的角度回過頭來檢視:這些獲獎技術中,最終能完成法規認證、建置量產流程並成功上市的比例是多少? 答案往往令人沮喪成功商品化的案例,依舊稀少

技術沒問題,缺的是「能落地的人才」

問題的根源,往往不在技術本身,而在於學術與市場之間那道「商品化人才斷層」。

許多技術出身於學術體系,在發表期刊與概念驗證階段表現亮眼。但當這些技術試圖走出實驗室、接軌量產與法規時,卻頻頻遭遇挑戰,包括:製程不穩、規格無法轉換、無法符合法規查核要求,甚至連關鍵原物料來源都不穩定。

而當產業界要求提供設計歷程檔案(DHF)或品質風險評估報告時,開發者卻往往無從著手。這並非他們不努力,而是訓練體系與實務需求出現結構性落差。

 

解方就在我們身邊:跨域製程型人才

令人欣慰的是,台灣其實早已有一群極具潛力的人才正待培育——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(簡稱醫技系)學生

這群學生受過完整的生物技術訓練、熟悉臨床流程,並具備品質控制與實驗設計的概念。若能在學期間導入商品化導向的製程設計與法規導讀課程,將具備成為產品經理、查驗登記專員、甚至跨部門整合者的潛力。

這也是為何我主張:「商品化人才的培養不該從創業開始,而應從教育階段提早佈局。

補上制度缺口:可行性查核與人才佈局

這番觀察其實也呼應了台灣生醫創新學會理事長閻雲的說法:「若無法從根本解決技術與教育瓶頸,即使有政策與資金,也難以打造出台灣的生醫台積電。

我認為,這項「根本解法」之一,就是導入可行性查核(Feasibility Check)機制,在商品化早期即驗證:

  • 是否具量產潛力

  • 是否可進行法規遞件

  • 是否有明確的行銷定位與競爭優勢

唯有如此,補助資源與創投資金才能更有效地導向「真正能落地」的技術與團隊。

生醫創新的關鍵,不只在技術本身,更在於懂得讓技術實現價值的人才與結構
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先進的技術,而是更多理解商品化流程的整合者與執行者。培養這樣的跨域人才,並非短期實驗,而是長期系統工程。若我們能共同打通這條從校園到市場的最後一哩路,那麼台灣的生醫創新,才能真正發生改變。


延伸閱讀:創新醫材如何精準定位價值

延伸閱讀:生醫新創的專利申請策略 


📍 想了解更多關於我的專業背景與經驗,歡迎造訪我的個人網站 👉 Jesse's Biosketch
 

 

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跨域教育 × 高齡科技:一堂結合認知訓練與實作體驗的教學設計示範》

《生醫新創的專利申請策略:從第一份草案開始,就決定你的市場競爭力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