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生醫新創的專利申請策略:從第一份草案開始,就決定你的市場競爭力》

 


 

 

在生醫創新的路上,團隊往往高度關注技術開發與臨床驗證,卻容易忽略一項關鍵:第一份專利草案(first filing draft)其實就已經決定了你未來能否有效布局市場、擴大保護範圍,甚至提升估值與併購價值。

這不是法律文件的格式問題,而是整體商品化策略的起點。

 

初次專利申請不是結束,是戰略布局的開端

許多技術團隊一開始申請專利時,往往把重點放在「快點送出」、「先卡位再說」,但實際上,這個階段的策略思考比任何階段都重要。

以下是幾項不可忽略的核心策略考量:

  • 如何在第一份草案中埋下後續延伸(extension)與分案(divisional)的空間

  • 預留應對不同國家專利審查規範的彈性與文字描述

  • 考量未來可能的產品線擴張、應用場景延伸與二次研發需求

特別是生醫產品的開發周期往往長達數年甚至超過十年,在真正上市銷售前,如何透過專利延伸保護至 2040 年甚至更久,是確保研發投資回收率(ROI)的關鍵。

 

從原始專利到價值疊加:一個實戰案例的啟示

某家生醫新創公司在初始階段就設計出靈活的 claims 架構與多國遞延布局計畫,經過數輪延伸申請與補強,最終其專利組合不僅覆蓋了原始應用,還涵蓋了製程改良、組合用法及數位延伸應用。

這樣的專利策略讓該公司在募資階段即展現高保護壁壘,更在後續技術授權與企業併購過程中獲得高估值,買家甚至明確指出「強專利組合是我們投資的主因之一」。

 

生醫團隊該怎麼準備?

許多研發團隊雖對技術本身瞭若指掌,但在草擬專利時過度仰賴專利事務所,忽略了自身策略思考的角色。

以下是幾個建議:

1. 以產品線思維布局,而非單一技術點

別把專利當成技術「成果報告」,而要設想未來產品化的多種情境與可能應用。

2. 提早準備多國策略

不同法域(如 USPTO vs. EPO)對專利可接受的內容範疇與寫法有差異,初期就應有所規劃。

3. 為後續延伸與審查補件預留空間

讓原始草案有彈性,才能依照實際研發與商業進展,展開分案或申請補充項目。

 

專利不是護身符,是價值槓桿

對於每一個想要走出實驗室、真正落地的生醫團隊而言,專利不只是保護創新,更是價值槓桿。它能幫助你打開授權合作的談判空間,也能為投資人提供可量化的風險保障。

第一份專利草案,寫的是未來十年的競爭力。從創新當下就開始思考商品化與長期佈局,你的技術才能真正站得穩、走得遠。

 

延伸閱讀:創新醫材如何精準定位價值 


📍 想了解更多關於我的專業背景與經驗,歡迎造訪我的個人網站 👉 Jesse's Biosketch

 

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打通生醫創新最後一哩路:技術之外,更需要商品化人才》

《跨域教育 × 高齡科技:一堂結合認知訓練與實作體驗的教學設計示範》